黄先明 、中国好人葛惠珍夫妇在读报
黄先明、黄先惠珍葛惠珍夫妇宣讲
黄先明 、明葛葛惠珍捐资助学38载的连续证书及收据
走进蜀山区井岗镇金湖社区玉兰新村黄先明、葛惠珍夫妇家,年捐简单而朴素,资助家具都是中国好人几十年前的老家具,床也是黄先惠珍简易的木板床,穿的明葛衣服一看就是多年的旧衣服,都能看到洗得泛白的连续边。让人眼前一亮的年捐是墙面上的锦旗和捐资助学的照片……
黄先明 、葛惠珍夫妇连续38年捐资助学 ,资助累计捐资90余万元,中国好人帮助了100多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黄先惠珍他们先后被评为安徽好人 、明葛中国好人等。
撑把伞,他们点燃学子的光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我想做一个撑伞人 。”85岁的葛惠珍出生在宁国市农村,自幼家庭贫寒。“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拉扯着5个孩子 。”
葛惠珍想上学,但家庭困难 ,仅能维持生活。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她来到附近的小学窗外“偷”学。一次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 ,教室里的学生均没有回答出来 ,而站在窗外的葛惠珍却准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老师甚是惊讶。后来在老师和邻里的帮助下 ,葛惠珍上了学 。上学后的葛惠珍更加刻苦读书 ,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工作后,葛惠珍认识了黄先明,两人相识相知相爱 ,组建了小家庭 。
跟葛惠珍一样 ,1937年黄先明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他读书上学,1957年考入南京农业学院(后改名南京农业大学),命运从此改变 。这段经历 ,让他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
黄先明 、葛惠珍夫妇的捐资助学源于1985年 。当年 ,黄先明因阑尾炎住院 ,邻床边一位陪护的女士愁容满面,时而流下眼泪 。一问得知是因交不起600多元的住校费 ,孩子面临辍学。
了解这一情况后,黄先明和葛惠珍一商量 ,决定伸出援手,当即表示可以让这个孩子住进自己的家里 ,这样就不用担心住校费的问题 ,他们把女儿的房间整理出来,免费让女士的孩子居住,还贴心地购买了生活用品,每周还给孩子烧些可口的饭菜。其实,黄先明、葛惠珍家里也不富裕 ,上有老人赡养 ,下要负担女儿大学费用 。面对这位女士的困难,他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帮扶。他们虽然条件一般,没钱上学的滋味,自幼在他们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促使他们下定决心要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有书相伴。
在他们的帮助下 ,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屯溪师专 ,学有所成。
在宁国工作期间 ,黄先明、葛惠珍夫妇先后资助6名贫困生完成了学业。黄先明说:“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由于贫困而不能继续学业 ,如果我们帮他们一把 ,也许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
一边节衣缩食 一边慷慨解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999年 ,黄先明 、葛惠珍夫妇退休后从宁国移居至合肥蜀山区井岗镇金湖社区玉兰新村。虽然退休金不高 ,但老两口仍不忘资助贫困生。
他们把退休金“一分为二” :一份用作家庭生活开支,一份作为捐资助学的“基金” ,他们的生活朴素 ,非常节俭。老人的家人也非常支持老人的“事业” ,经常加入到两位老人的“助学”工作中,一起帮助身边的困难家庭,让他们的失学孩子能够背上书包 ,重返学校接受教育 。
老两口还每天坚持看报纸、看电视,只要看到报纸或者电视上刊登求助信息 ,老两口便会马上想方设法将他们的“爱心”传递到别人手中。2004年,老两口通过媒体了解到渴望学习音乐的盲童王香君 ,随即就捐助了3000元。多年来他们一直关心香君的成长 ,2015年香君成为安徽省第一位参加高考的盲人孩子,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音乐学院 。在得知王香君办音乐会筹学费的消息后,他们又第一时间捐款2000元。从2018年开始,他们每年捐助2万元支持金寨县希望工程 ,已经捐款10万元,资助60多名学子……
在黄先明、葛惠珍夫妇的家中,有两幅十字绣作品,一幅《满堂红》 ,一幅《寿》 。这两幅作品的背后是浓浓的深情。
绣《满堂红》十字绣送给黄先明 、葛惠珍夫妇,表达谢意的是老两口资助的一位姓李的学子的母亲。原来,小李的母亲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 ,家庭困难 。小李出生后,母亲一心想让小李读书上学,奈何生活困顿 。黄先明、葛惠珍夫妇得知后开始资助小李读书 。“从小学、初中,到中技 ,学了汽车修理,现在已经工作。”葛惠珍说,“去年过年前,我们还去看他们。”小李的母亲拿出十字绣的那一刻,葛惠珍感动得直掉眼泪 。
“一位女同志生下一对双胞胎女童 ,小女儿一出生就落下残疾 。孩子的父亲因此离开了家。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 。”葛惠珍说出了这幅《寿》十字绣的背后的故事。
从初中开始 ,黄先明、葛惠珍夫妇便开始资助双胞胎姐姐上学,从初中、高中,到大学 、研究生 ,如今这个孩子已学有所成 ,报效社会了 。为了感谢黄先明、葛惠珍夫妇 ,双胞胎的小女儿便绣了这幅《寿》表达谢意 。
“看着孩子们成才就满足了”
采访过程中 ,只要说起受助者在学业上进步 ,老两口格外神采飞扬。
这对老夫妻向社会贫困学生捐款助学的次数太多了,有很多事情 ,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只有家里保存的“捐资助学”证书和荣誉奖杯,以及一张张捐款的票据和媒体报道他们捐助的报纸 ,见证了黄先明、葛惠珍夫妇捐资助学的爱心。
相对于他们对困难学子的阔绰出手、慷慨解囊 ,他们对自己却相当抠门 ,生活简朴,但始终如一捐资助学 。据不完全统计 ,38年来,他们用自己一点点攒下来的钱 ,已累计捐资90多万元 ,帮助困难学子100余名。
有人曾经问过黄先明、葛惠珍夫妇 ,“你们一直这样默默付出为了什么?”老两口说 :“我们资助的这些孩子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 ,看到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获得成功那么高兴 。也许大家都觉得是我们在一味付出,但是事实上看到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够成长 、成功 ,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满足,这就是他们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助学路上有同行者。在黄先明 、葛惠珍夫妇的资助下 ,多名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走向不同的岗位,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很多被资助的孩子在走出困境后也自发加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拓展着老人的爱心半径。
如今 ,黄先明、葛惠珍夫妇不但平时关心困难学子 ,还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公益事业 。在汶川大地震 、玉树地震 、雅安地震后他们均向红十字会捐款;看到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发起白血病患儿专项募捐活动后,老两口捐款1万元帮助白血病患儿……
黄先明 、葛惠珍夫妇捐资助学的义举感染着身边人。老两口积极响应 、主动参与社区的“好人课堂”,中小学的课堂上常常传来他们鼓励孩子们勤奋读书的声音,为大家带来一堂堂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课。在他的宣传和感染下 ,“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汪传道 ,助人为乐好人李怀富等多位身边好人加入了宣讲行列,通过讲述美德故事 ,用一件件凡人善举,传递正能量。(记者 何芳芳 通讯员 詹伟伟 王金娜)